木纹带来一抹复古情怀,揉入属于现代美式的优雅细节,圆弧曲线收拢狭长空间的方正感,流线推进工作室里一幕幕场景,结合居家想象余裕,向着前来此的人述说家的可能性。
透过实际体验不同设计素材与细节,具象构通抽象性设计手法,像是退缩门口立面创造出玄关,或是各种柜体、门片形式,而这么做不只贯彻了品牌坚持,工作室也同时透过蓝色、圆弧的设计特色,连结帷圆. 定制视觉表现。
或许正因这连番的转变,促成了这回混搭着多种风格元素的工作空间,不受限于办公室框架,反而融汇了生活的多面向 —— 让工作成为生活的一部分,而非大部分。
工作室的基本资料
新北板桥/屋龄25年/电梯大楼/室内38坪/格局接待区、吧台、会议室、办公区、储藏间、厕所/工作人数8~12人
这回采用混搭风格,融入复古、美式、现代等经典元素,还有柔润圆弧线条,「由于店面本身是狭长型,为了保有空间感,曲线消弭了方正匠气」,更以 10-20年为规划,尽可能保有墙面纯粹性,使之得以历久弥新。
喜欢开放的工作环境,空间上是,沟通相处上也是。 一般多会把老板办公室和员工的工作空间分开,但我希望能尽可能降低隔阂,因此我个人座位是无任何隔间的; 当然,也因为公司采取较平坦的组织模式,和员工相处上能较像朋友一样,这样的配置才会适合我们。
不太追求特定品牌,只要简单、舒服、符合使用需求即可,而工作室内的选品大多是帷圆自家订制的。 我认为,如果想要入手有品牌家具,不妨从灯具开始。 灯具在制作上的细节多,有技术上难跨越的门槛,非常值得收藏,且在空间搭配上,是很能带起话题的加分亮点。
像是很漂亮的咖啡店、发廊、小酒馆或是艺术相关产业等。 听到不少反馈都说:「从外面看不出是什麽店家。」 因此时常能总看到外头有人在探头探脑,非常好玩。
吧台区。 此区主要用意是放松,一方面让前来此的业主不觉拘谨,另一方面是我们工作室的茶水间、交谊厅。 我刻意在天花处置入天井概念,善用本身屋高加上光膜,带出开阔感。
此处恰好也能展示餐厨配置和建材,甚至灯光色温,非常符合需求。 吧台位置正好是动线上的转折,区分出「前对外、后对内」之别,而当工作心烦需要切换情绪时,这样的区隔性也在无形中拉开距离感。
吧台上来自法国 DCWéditions「IN THE TUBE」系列吊灯。 这是和业主一起选购家具时所发现的,内部带着机械性细节,非常迷人,工业风基础下又展现格外简约气息,与优雅复古调性也能搭出新意,恰好呼应了近期非常欣赏的俄罗斯风格。
终于有个可专注又同时感到放松的工作环境! 之前工作室在工厂旁,周遭声响容易让人分心。 这次还多了会议室,刚好因应疫情,远端会议大幅增加,而这一规划刚好替开放式工作场域增加独立空间,如遇面谈情形时,更具隐私,也能提高专注度。
想把座位区改为活动式、可升降的家具。 如果因为工作座位已固定,而失去弹性。
对 DECO 方面,比较不倾向去计划,也不会特别去挑选家饰。 我认为,任何物品若能有相应的生命经验,像是旅行,或逛街无心挖到宝等记忆,会附加它的价值性,而它的存在才会别具意义。